
12月11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观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第五十讲视频直播。胡啸尘、郑子航、王静等多名思政教师对此表达了见解与感受。
习近平主席多次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阐释,丰富完善了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正在不断取得进展。在国家层面,中国正与越来越多的友好伙伴构建起双边命运共同体。在地区范围,各方已就打造中国同周边国家、亚太、中国—东盟、中非、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在全球领域,中方倡议构建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卫生健康等命运共同体得到积极呼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契合时代发展进步潮流,反映了各国人民普遍愿望,正在赢得越来越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注到全球治理问题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看到了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依存状态及其“共命运”的关系,揭示了国家和国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新关系,深刻回答了这一决定人类未来发展和美好生活的重大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长期而伟大的历史任务,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涵,有利于更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实践。
讲座中孙教授讲到,如何构建人类命运沟通体,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各国要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维护和建立持久和平,要改变交往模式和交往思维,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给学生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有一个就是和谐,中国人受儒家思维影响,一直提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我们提出一带一路的理念也是要同沿线国家一起发展,西方国家一直散播“中国威胁论”,中国要做的是和平崛起,而不是像美国一样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
在学习研讨环节,全体教师表示孙教授的讲课视角新颖,重点突出,学习过后有较大收获,也为开展好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