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的今天,侵华日军攻陷南京,30多万中国军民惨遭杀戮,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南京大屠杀是一段极其悲痛的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忘却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于2023年12月13日,在105教室开展国家公祭日纪录片观影活动,组织社员观看纪录片《铭记》,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当时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总结历史教训,激发民族意识。
当我们凝望历史,历史也在凝望我们。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血与泪、辱与痛牵引出的历史,成为人们共同的悲恸、记忆和力量。纪录片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周万荣的女儿陶秀华献上鲜花,诉说思念。2019年12月3日,这位九旬老人从苏州专程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悼念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父亲。2019年,陶秀华的父亲——周万荣的名字被刻上“哭墙”,成为墙上第10665个名字。
正如历史的遗迹,只有敢于直面那惨淡衰败的古迹,才会感受到多少的震惊与悲哀,才会体会到多少的深思与感触,激发起我们无限奋斗的激情。通过此次观影活动,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家公祭日的意义和重要性。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提醒人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观看纪录片《铭记》后,社员们纷纷表达自我的观后感,我们也选取了部分优秀心得供大家学习参考:
港航3221 张睿
侵华日军烧杀淫掠,犯下滔天罪行。金陵城满目疮痍、惨不忍睹。八十六载已然过去,历史的创口早已愈合,只是那道狰狞的伤疤仍在提醒着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在观看纪录片《铭记》时,我心中唯有一声呐喊:“南京,南京!”南京大屠杀是生生世世中国人不能忘记的伤痛,它警醒我们,国家衰弱,人民为他国刀俎下的鱼肉,任人宰割。生于今日之中国,我们应该深刻体会到:国家是公民最坚强的后盾。祖国强大,人民才有尊严,才会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可言。作为一名中国公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铭记历史,汲取教训,用奋斗实干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中华大地免于炮火,让子孙后代免于战乱!
当俄乌战争的号角吹响,当巴以冲突的导弹划破天际,我们明白,战火从未熄灭。“子弹要在空中飞多久,才能变为白鸽?”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当导弹落地,阴霾四起,生命如昙花一现,顷刻逝去。当我们凝视脚下的土地,似乎又看到了先辈们飘洒流淌的鲜血,红得刺眼,红得惊心。感伤之余不由深思:我们何其有幸,生逢盛世?这份先辈誓死争取、守护的和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倍加珍惜?
珍惜和平,从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我们必须践行的人生信条。珍惜和平,最好的方式是铭记历史、把握当下、展望未来。历史为训,当下为实,未来为梦。落后就要挨打,而国家富强依赖每一位国人尤其是青年,诸如你我,依赖你我的不懈奋斗,千万人献涓滴之力,便能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没有什么力量能保证战火不会燃烧到我们身上,假如明日死去,希望不留遗憾,当下便是我们的全部,也唯有当下奋斗,才有美好未来可以展望,国人共勉!
船检3231蓝烨斌
今天,我看完《铭记》纪实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是愤怒,悲伤。
三十万同胞,倒在日军机枪的扫射下,倒在日军一把把刺刀下,倒在空中落下的炸弹下。古老的南京城血流成河。你看,那扭曲的同胞的脸和惊慌失措的难民。你听,那绝望的儿童的哭喊……尸臭和血腥弥漫了整个南京城,令人触目惊心地杀戮在街头巷尾进行着。我身临其境般目睹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我的心在滴血。30万多的同胞呀!尸体堆积的山处处血流成渠。硝烟弥漫在血色的空中,令人泪下。枪杀、活埋、刀砍……他们在肆意残杀我们的同胞,那是中华民族遭受的浩劫。
过去的历史是无法改写的,那耻辱的一页将永远警醒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日本人曾狂妄地认为屠杀可以征服一切,但中华民族的血没有白流。你看,神六飞天,嫦娥探月,这一切都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强大。
南京大屠杀永远是中国人不能忘记的国耻。为了不让历史重演,我们会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强我中华!
历史的苦难不能遗忘,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息。国行公祭,是哀悼更是警醒,它警示我们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它激励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深痛的创伤和血痕,不能忘,不敢忘。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吾辈自强!